車子滑進台中一家光學大廠,這家公司原本任用約5,000人,最大的苦惱是小夜班、大夜班找不到人;現在新擴廠完成,不僅找人困難依舊,員工的高流動率亦是一大問題。
到了台南一家生產車燈的小型工廠,老闆說,最近已經為了超時加班被主管單位罰了兩次,但是訂單多到交不出貨,在本勞不願加班的情形下,只好靠外勞違規加班,每個月算下來,外勞領到的錢比本勞還多!
類似的狀況還真是不少!在北、中、南部工業區缺工的情形是處處可見。
製造業所需的基層人力是不是不見了?
基層勞動力不見了!
當然是不見了!
民國76年(1987年)畢業後繼續升學者所占的比率,國中是79%,高中46%,高職僅3%;到了100年,國中畢業後繼續升學者達到98%,高中亦達到95%,高職也有82%;大家都升學去了,當然基層勞動力不見了!
民國76年是台灣製造業就業人數達到最高峰的一年,當年就業者達282.1萬人,此後因投資環境未能大幅改善,加上服務業快速成長吸納大量人力,製造業逐漸外移,至85年製造業就業人數只剩242.2萬人,少了40萬人,到了去(100)年,製造業就業者雖回升至294.9萬人,但是算一算,24年來製造業僅增加約13萬人。
相對的,服務業就業者於76年為336.6萬人,至100年增至627.5萬人,24年期間就增加了近300萬人。
製造業基層勞動力短缺的原因固然不是單純僅如上所述,例如還牽涉到現代年輕人對職業生涯價值觀的改變等,因此要促進製造業基層勞動力的供給亦不是一件容易、短期間可以達成的目標,要增加勞動力的供給,製造業者最直接的期陷N是增加外勞引進的比率。
為吸引投資放寬外勞引進是經濟、勞工雙贏
一聽要增加外勞引進比率,有些人會立時神經緊張起來,深怕傷害到本勞權益、減少本勞的工作機會。
如果政府只是對既有企業的生產放寬外勞引進比率,在既有產能或產業之下,企業如果依規定增加僱用外勞、減少本勞,則可能傷害到本勞的就業機會;而企業如果因規定的放寬,使生產要素-勞動力得到充足的供應,亦可能增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雖然本勞在僱用比率方面減少,但僱用人數的絕對值可能增加,其總結果則有可能是創造了本勞的就業機會。
但是如果政府只對新增投資案及台商回台投資案放寬外勞引進比率,對於維持既有產能的既有企業依據既有規定並未給予放寬引進外勞的比率,其結果將是既有企業不會減少本勞的僱用,而新增投資案則會增加本勞、外勞的僱用,最終結果將是新增投資帶來就業機會的增加,提高本勞的僱用人數,就趨勢而言,將帶動薪資的成長,同時驅動經濟的成長,成就經濟、勞工雙贏的局面。
新增投資案創造外部效益
製造業目前雖只占我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5%,但是卻是帶動我國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引擎,製造業新增投資案不僅帶來生產線直接勞動者的就業機會,而且帶動相關行政、企劃等間接人力以及研發等高階人力的進用機會;更有甚者,製造業的產業關聯性高,新增投資案可以帶動上、下游產業的就業機會。世界銀行在今年10月初公布的2013年發展報告就提及台灣的發展經驗,製造業增加10%的就業,可以帶動其他產業增加3%到7.5%的工作機會。另外,依據美國波士頓顧問機構(BCG)的估計,製造業之生產線直接員工在就業上創造的外部效益會有2.5~3.5倍的乘數效果。
綜上所述,政府對新增投資案放寬外勞引進比率,不僅可以同時促進經濟成長,增加本勞(含藍領與白領)就業機會,達到雙贏局面,更由於對本勞需求增加,亦有利於薪資水準的成長。在目前國內外經濟景氣不振、薪資水準長期停滯不前、失業率未能大幅降低的情境下,對新增投資案適度放寬外勞引進比率可以同時達成多項政策目的。2012/10/8【本文作者為經建會主委】